給2023年「最好的10部劇」排名,《他是誰》第九,《狂飆》排第四

wang 2023/05/09 檢舉 我要評論

前兩年,總是有圈內人,會主動提到一個詞——影視寒冬。

大意是隨著大量資金的退場,和鵝廠內部反腐力度的加大,一些小制作,或者莫名其妙的項目會被砍掉,從而造成影視資源的降級和分流。

對于一線演員影響不大,但對于一些腰部演員來說,可能會面臨無戲可拍的窘境。

可幾年過去了,形勢并未遵照這樣的論調發展。

尤其是在進入2023年之后,僅僅從影視劇播出的數量來看,并沒有明顯減少的趨勢,唯一和以前不同的是,各大衛視,普遍沒錢了。

原因很簡單,廣告商不愿投錢了。

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,越來越多的廣告商,更愿意去尋找那些「精準的流量」,而以各大衛視為代表的電視台,顯然是不具備這樣的能力的。

因此,以優愛騰為代表的各大平台,愈發強勢。

我們可以仔細觀瞧,包括各種各樣的上星大劇,都是采取了「先網后台」的方式,這樣的播放方式,勢必會影響電視台的收視率。

可現實就是這樣,誰拿大頭,誰說了算。

不過話說回來,值得欣喜的一點就是,2023開年以來,國產大劇是一部接著一部,其中有不少的作品,取得了口碑與收視齊飛的傲人成績。

那麼下面,我們不妨為其做一個簡單的排名。

第十、《無間》——豆瓣評分:5.0

這部劇開播之前,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,是沖著靳東、王志文和張志堅這幾位演員去的。

可沒想到,「燒腦」二字,卻貫穿了全劇始終。

在《無間》中,從男女主角,再到閃官、沈嘯等人,每個人至少都有兩重、三重甚至四重的身份,任誰看了都迷糊。

身兼編、導、主演于一身的奇道,打磨劇本花了十年。

他的核心思想,就是要將懸念,從第一集一直留到最后一集。

不得不說,劇中的演員們發揮都很出色,尤其是出演大反派的張志堅,他飾演的閃官,智商在線手段狠辣。

但《無間》的缺陷,也很明顯。

過于追求反轉和燒腦,使得整部劇忽略了時間和空間上的合理性,并且衍生了不少明顯的BUG。

可它終究是成功的。

幾乎無敵的收視率,和網絡上居高不下的討論度,都讓該劇成為了近兩年來,最為成功的一部諜戰劇。

第九、《他是誰》——豆瓣評分:5.8

如果要評選2023年度最為可惜的一部作品,我將會把票投給《他是誰》。

誰也沒能想到,在開分8.2的大好形勢下,這部劇竟然以爛尾的方式,將自己的評分逐漸下降至如今略顯尷尬的5.8分。

原本以為,它可以封神的。

故事從八八年的一場連環兇殺案開始,衛國平目睹了戰友在自己面前被殺害。

此后多年的時間里,偵破該案,就成為了他心中最大的執念。

八年后,新的線索出現,衛國平陷入了更大的偏執之中,與此同時,他與「江湖大哥」的妹妹聶小雨之間的情感,也走到了十字路口。

但是到了劇集后半段,劇情開始徹底崩塌。

衛國平的妹妹,受到王德發的牽累,導致下肢癱瘓,可一轉頭卻在短短的時間內,又和王德發產生了情愫,讓人無語。

主線收束階段,也同樣如此。

一代大哥聶寶華,單人赴約迅速下線,蔣廣善被攻心之計攻破,主動交待。

24集的長度,來來回回只是破了一個八八案,碎尸案的真兇直到最后也沒有揭曉,因此就連該劇的編劇,也在劇集結束后,主動甩鍋。

實在是無話可說。

第八、《我們的日子》——豆瓣評分:5.8

和上面提到的《他是誰》一樣,《我們的日子》也是一部前后嚴重割裂的作品。

作為一部年代大劇,該劇在前14集,和同樣在央視熱播的《人世間》一樣,既有年代感,又有情感的烘托,質感極佳。

李小冉飾演的劉淑霞,有著安杰的影子。

比如在看電視上黛玉葬花這一段的時候,她一個人不斷擦著眼淚,仿佛早已經把自己代入了進去。

至于小雪花,更是討喜之極。

可從14集開始,《我們的日子》中的孩子們,正式進入了青春期。

以往的可愛與純真,開始消失不見,取而代之的是各類青春疼痛文學式的狗血橋段,尤其是嚴冰遭受侵犯那一段,讓人更是生理不適。

第七、《平原上的摩西》——豆瓣評分:7.7

作為2023年迷霧劇場的又一力作,《平原上的摩西》改編自作家雙雪濤的同名中篇小說。

該劇的一大標簽,是尊重原著。

故事講述了一起由出租車司機被殺案,而揭開的陳年往事。

刑警莊樹,負責偵查12年前的舊案,種種線索,都將嫌犯指向了其兒時鄰家的父女,多年前,他和作為鄰居的李斐,是親密的玩伴。

國企改制,有人去,有人留。

兩家人漸行漸遠,可隨著調查的深入,莊樹逐漸發現,自己也很有可能是當年案件的參與者。

這部劇只有6集,偏向于推理懸疑。

有人覺得,《平原上的摩西》有著大量的長鏡頭,節奏緩慢,且很少使用台詞,讓人只覺得沉悶。

其實不然。

這種如電影一般的質感和手法,并非簡單的將文學給生硬的影像化,而是給觀眾提供了一種沉浸式的視角。

大膽的嘗試,讓人感覺耳目一新。

第六、《塵封十三載》——豆瓣評分:8.1

有意思的是,該劇的兩位男主——陳建斌和陳曉,都曾和孫儷搭檔主演過「冤家對頭」,這兩人合作一部懸疑劇,到底有戲沒戲?

當然。

和很多懸疑劇一樣,《塵封十三載》從名字就可以看出,依然是一部依托于時間線的故事。

1997年,南都市發生了一起兇殺案。

彼時負責此案的刑警衛崢嶸,一直都沒有追查到真兇。

備受打擊的他,選擇離開了一線,直到13年后,另一起命案,又讓線索重新出現,此時的陸行知,已經是心思縝密的刑偵高手。

他將和師父衛崢嶸一起,追緝真兇。

僅就懸疑劇的三大要素——懸念、邏輯和人性來講,《塵封十三載》都做得十分出色。

提前埋下的扣子,直到大結局才真正揭曉答案,而縝密的邏輯,讓橫跨十多年的事情和人物,都豐滿又自洽。

夾雜其中的人性,更是揭示了犯罪,到底是如何滋生的。

難能可貴的是,在這樣一部24集的懸疑劇中,導演和編劇成功塑造出了刑警群像,讓本就是實力派的左小青、譚凱、王驍、喻恩泰等人,發揮出了自己應有的實力。

對人性的刻畫,超過對犯罪奇觀的描寫,讓《塵封十三載》顯得磅礴大氣且穩重。

第五、《愛情而已》——豆瓣評分:8.2

在如今這個時代,純都市愛情劇想要拿到8分以上的高分,實在是難上加難,比如之前火爆一時的《何以笙簫默》,也僅僅只拿到了7.3的分數。

何解?

因此,當《愛情而已》收官,并最終拿到了8.2的評分時,就不得不讓我們來重新審視這部劇,由此而發現,它是那樣的特別。

當下的愛情,很難變得足夠純粹。

也可能,自古如此吧。

我們把樣貌、物質等等一切的東西,放置在一件叫做愛情的情感上時,似乎每個人都開始「急功近利」起來。

對方條件如何?

我的付出會得到相應的回報嗎?

和他或者她談戀愛,會有一個好的結果嗎?

在《愛情而已》這部劇中,編劇通過兩個事業上失意的青年男女,將愛情兩字,從人自身的角度打開,從而使得該劇看起來,有著完全不同的觀感。

互相尊重,互相理解。

不刻意販賣焦慮,即使人生中失敗才是主旋律,不帶有卑微的討好,即使很多情況下,這樣做會得到的更多。

僅僅這一點,就已經讓《愛情而已》變得足夠好看了。

第四、《狂飆》——豆瓣評分:8.5

提到這部劇,我們已經不用再貼出收視率或者網絡熱度的數據,來證明它到底有多火,因為獼猴桃的某負責人說過:「《狂飆》是愛奇藝成立以來最賺錢的一部劇」。

足夠了。

這部劇采用了時下流行的「雙男主設定」。

一個鍥而不舍的警察,一個起于微末的江湖大佬,兩人年輕之時相識,卻又在後來的多年時間里,逐漸分道揚鑣。

在我看來,《狂飆》能火最大的原因,有以下三點。

其一,掃黑反腐的題材。

上一部能夠做到全民向,如此火爆的劇集,是《人民的名義》,盡管和《狂飆》的側重點不同,但兩者高度相似。

此類題材,觀眾喜歡看,更容易出爆款。

其二,劇中各位演員的精彩演繹。

張譯和張頌文的「雙雄對決」,原本就是劇中最大的看點,而張頌文趨于化境的演技,既征服了導演徐紀周,更征服了廣大的觀眾。

除此之外,劇中的一眾配角們也十分出彩,比如王沛祿的瘋驢子、韓童生的李有田、賈冰的徐江等等。

其三,劇情切入的角度。

從世紀初的《征服》和《黑冰》等劇之后,我們已經太多年,沒有見到以反派為主角的電視劇了。

況且,這個反派還被塑造得有血有肉、鮮活生動。

第三、《去有風的地方》——豆瓣評分:8.6

現代生活的節奏很快,我們希望能夠慢一點,再慢一點,那麼去看一下《去有風的地方》,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選擇。

純愛+扶貧的題材,讓這部劇本不被看好。

可劉亦菲和李現,用這一部作品告訴我們,作品的品質,遠比題材更重要。

因為閨蜜的意外去世,許紅豆的工作和生活,瞬間陷入到了低谷之中,于是她決定獨自前往大理一個叫做「有風小院」的地方修整。

在這里,許紅豆被治愈和重塑。

孩童們為什麼大多天真而可愛,因為在他們的內心里,往往保持著一份對這個世界的好奇,以及探索的熱情。

因此我們所謂的治愈,不過都是找回過去的自己而已。

可貴的是,《去有風的地方》并未將自身擱置起來,放置于懸浮的空氣中,而是以真實,來治愈現實。

劇中有畢業幾年,除了生病一無所有的年輕人,有只有請假才能看病的打工人,有被這個世界漸漸遺忘的老年人。

似乎每個人,都面臨著自身獨有的困境。

可是《有風》卻在那些平凡人的生活罅隙之中,找到那一絲絲溫暖的微光,來照亮每一個還在前行的命途旅人。

并試圖告訴他們,去吧,去有風的地方吧。

第二、《三體》——豆瓣評分:8.7

我至今還記得,在劇版《三體》立項之初,其條目下,有這麼一條評論:「不要拍攝!不要拍攝!不要拍攝!」

在動畫版《三體》播出之后,更是哀鴻一片。

大史、常偉思、青年葉文潔的演員選角通通不對,國產拍不出原著的精髓等等,可等真正的成片出來后,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:是有人,在真正做精品的。

劇版《三體》的編劇田良良,將《終極筆記》的一整套改編思維——充分尊重和還原原著,帶到了這部作品中去。

這樣來做,利遠大于弊。

劉慈欣的《三體》,原著的內核宏大深遠。

導演楊磊和編劇田良良,在盡量還原原著的同時,也將小說中的人物,比如第一部的主角汪淼,改動得更加生動鮮活。

還有一點,也同樣值得肯定:

在原著中,劉慈欣并沒有提到三體人具體長什麼樣子,而電視劇卻討巧得在游戲畫面中,描繪了出來。

這樣做,沒有違背原著的設定,也依然給觀眾留下了想象的空間。

特效方面,無論是三體游戲中的人列計算機,還是第一部末尾的[高·潮]古箏行動,其展現出的效果都令人滿意。

希望第二部,能夠再接再厲。

第一、《漫長的季節》——豆瓣評分:9.4

向前看,別回頭。

這可能是我看過《漫長的季節》之后,最大的感受了。

正如導演辛爽所說的那樣,這部劇想要講述的,絕不是一個案子、一個故事,而是一個人、一群人、一代人。

他們的柴米油鹽,他們的喜樂與哀愁。

一個現實的巨大困境是:

當某一天,一旦你的生活轟然倒塌,變成一片廢墟之時,你被囚困其中,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,爬起來,繼續向前走。

這是一曲,關于東北的史詩。

和其他的懸疑神作,比如《隱秘的角落》和《沉默的真相》不同,這部劇將更大的筆墨,放置在了時代洪流對于個體命運的嘲弄之上。

因而,它所處的精神世界,無疑是更為廣大的。

沈默幾乎殺掉了所有把她的人生拖入泥潭之中的人,一群人的人生因此而崩塌,有人為她而死,有人被困在了舊時光中,沒能趕上開向未來的列車。

向前看,別回頭。

這句話是王響對自己說的,也是導演和編劇想對觀眾說的。

人不能總沉湎于過去,讓那些來自于舊時的陰影,把自己一點一點吞噬。

就如同王響曾想過臥軌,讓火車的一節節車廂,碾壓過自己的身體,可生活還是給了他希望——王北,那個帶著微光的棄嬰。

漫長的季節終將到來,漫長的季節,也終將過去。

用戶評論
你可能會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