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實生活中,不是所有的人都是相同的,有同樣的性格、同樣的生活色調。俗話說得好,不是所有的魚,都生活在同一片海洋。一些相關資料告訴我們,在整個漫長的人生旅程中, 你會遇到大概8263563人,能夠與你打招呼的是39778人,其中與你熟悉的是3619人,與你親近一步的是275人,能與你成為知己的也就僅有2到3人。
三觀不合,不必將就
村上春樹說:「不是所有的魚,都生活在同一片海洋。」
同樣,也不是所有的人,都有一樣的三觀。
通常的情況是這樣的——
你說大海很美,他說大海淹過很多人;
你說生活需要儀式感,他說那是瞎折騰;
你說每天都要做一個精緻女孩,他說不修邊幅才是真性情……
在這個世界上,總有一些人,會與你唱反調。
你喜歡的,他不喜歡;你討厭的,他卻中意。
面對這樣的人,如果你非要勉強、雞同鴨講,最終就會自討沒趣,甚至互相傷害。
《世說新語》裡,記載過管甯和華歆的故事。
兩人一起在園中鋤菜,看到地上有金子,管寧視而不見,專心工作,華歆卻拿起來,認真把玩。
又有一次,兩人坐在一張席上讀書。
有豪車經過,管寧照樣讀書,華歆卻丟下書出去看熱鬧。
等他回來,管寧已經把席子割開,對華歆說:「 你不是我的朋友了。」
看似因為小事而絕交,實際上是因為三觀不同,才漸行漸遠。
在這件事上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,有自己的觀點,說不上誰對誰錯。
但既然彼此看不慣,就沒必要非得湊合。
張嘉佳在《從你的全世界路過》裡寫道:「故事的開頭總是這樣,適逢其會,粹不及防。故事的結局總是這樣,花開兩朵,天各一方。」
不是一個世界的人,沒必要強融到一起;沒有共同語言和志趣的人,也不是非得成為好朋友。
三觀不同,註定走不遠;圈子不同,終究要陌路。
既然如此,何不好聚好散,把最寶貴的時間和精力,留給最重要的人?
⒉
三觀相合,才能久處不厭
《增廣賢文》中說:「酒逢知己飲,詩向會人吟,相識滿天下,知心能幾人。」
物以類聚,人以群分。
真正三觀相合的人,何必千言萬語,只需一個眼神、一個手勢,就能彼此心領神會、心意相通。
高曉松和樸樹的友情,就是三觀相合、靈魂相契。
早年,高曉松生活拮据,就發短信找好友朴樹借錢。
樸樹收到消息後,啥話沒問,直接回復了兩個字:帳號。
後來,風水輪流轉,輪到樸樹日子過不下去了。
他也學高曉松的樣,給他發了2字:「還錢」。
高曉松立馬心領神會,給樸樹雪中送炭。
這,大概就是真朋友之間最好的樣子吧。
有句話說:「以利相交,利盡則散;以勢相交,勢敗則傾;以權相交,權失則棄;以情相交,情斷則傷;唯以心相交,方能成其久遠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