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別人誤會你,責駡你的時候,你是選擇以牙還牙式的懟回去,還是一笑置之不過多理會?
也許你會信誓旦旦地說「我才不和他一般見識」
,可真正遇到的時候,恐怕大部分人還是會由著自己的情緒圖一時之快,與對方發生一些爭執或是矛盾。
小的時候,我們總喜歡意氣用事,尤其是剛有「長大」這種意識的時候,以為自己已經強大到可以保護自己,會故意做出一些大的動靜。
比如男生喜歡揮舞拳頭用力量來保護自己,女生則靠一張伶俐的嘴不讓自己吃虧。
這些簡單粗暴的方式看起來簡單易行,卻也是毫無技術含量的笨辦法,終究都沒有把問題解決好。
直到自己的年紀和閱歷慢慢增長起來,你會意識到,越是直接的處理方式,往往殺傷力也越大,效果更是差。
前兩天,看到這樣一則新聞:
早高峰的公車上,一群大媽旁若無人地大聲聊天,最終激怒了一名趕著上班的小哥。
視頻裡,只見小哥摘下口罩,大吼道:
「小點聲說吧,求求你們了,真的很煩呐!」
這突然的一聲炸雷,車廂裡終於安靜了,而小哥忍無可忍地繼續控訴著心中的委屈:
「給人吵得很鬧心,不帶嘴你們也能坐公車!開嘴就亂死了!」
而評論區更多的網友則是分享了自己親身經歷,有網友說:
「上周短途出差,碰上8個老阿姨,那是5000只鴨子的功力都不止,我的個媽,大聲說笑、打電話,完全沒考慮車廂裡其他乘客的感受!腦子被她們吵得嗡嗡響!」
對於城市裡的上班族來說,每天最苦逼的事,莫過於早晚高峰坐公車。而好不容易擠上了車,遇上一些在擁擠的車廂裡,大聲喧嘩聊天的人,確實讓人心煩。
其實不只是在公車上,醫院、廣場、大型的購物商場、餐館等,凡是人員聚集的地方,總有人在我行我素地大聲說笑,目空一切地娛樂八卦,真是讓人不勝其擾。
有人說,你說話的音量,暴露了你的教養。
嗓門大小是與生俱來,但說話的音量,卻是每個人都可以控制的。
蔡康永曾說:
「講話時最好自覺地降低音量,不光是因為太大聲會吵到別人,而是因為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音量都控制不好,會讓別人很難信任你其他各方面的能力。」
公共場合,適當約束自己,管住自己的嘴,降低音量說話或者乾脆少說或不說,不僅能夠做到不打擾他人,還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一個人的素質和修養。
週末出門辦事,坐公交回來時,遇見樓上獨居的鄰居李阿姨。
我見李阿姨大包小包步履沉重,趕緊過去給她幫忙,還故作誇張地說:
「哇,李阿姨買這麼多好吃的呀!」
見我這麼說,李阿姨很高興,說:
「每週我都要去超市買一次零食,有麵包、餅乾、香腸,都是我愛吃的,人老了,要對自己好點!」末了又補了一句:「你媽捨不得買吧?」
剛開始我還挺佩服這個老太太的,覺得她是一個懂生活的人,可是聽到最後一句,心裡突然感覺特彆扭。
你怎麼就知道我媽捨不得買呢?再說,我媽捨得買,我們給她買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