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雲:「心動,則萬物動;心靜,則萬物靜。」這世間的動與靜,無非是我們的心念波動。
靜由心生,境由心轉。 當你真正靜下來時,看萬物會更為通透。
靜,讓心更清明
諸葛亮曾說:「夫君子之行,靜以修身。」心浮氣躁之人,做事容易出錯,而內心安靜之人,身上往往有一種無聲而強大的力量。
有這樣一個故事:
木匠在幹活時,將手錶掉落在滿是刨花和鋸末的地上。他當下焦急如焚,尋找自己的手錶。
可他越是著急,就越是找不到。天色逐漸變暗,幾個徒弟也一起來找,仍一無所獲。
木匠便讓他們回家,明天再找。可一會兒的功夫,他的小兒子便找到了手錶。
木匠驚奇問道:「我們那麼多人都沒有找到,你是怎麼找到的?」
兒子便說:「夜深人靜之時,我聽到了手錶的滴答聲,順著聲音,就找到了。」 安靜,往往比喧囂更有力量。
《大學》有雲:「靜而後能安,安而後能慮。」
意外發生時,唯有靜下心來,好好思考,才能解決問題。
心中若是被煩擾打亂,結果就會越來越亂。
拋開紛擾,回歸平靜,多聽從自己內心。
靜下來,一切豁然開朗。
靜,能出智慧
古人雲:「每臨大事有靜氣,不信今時無古賢。」每逢大事,唯有心靜,方能從容不迫。安天下的本事,從兒時培養;最頂級的定力,從靜中得來。
司馬光砸缸的故事,大家都聽過。
一年夏天,一群小孩在缸沿玩鬧,一不小心,一個小夥伴掉進了水缸裡。
大家都亂作一團,年紀小的孩子被嚇得嚎啕大哭。
唯有司馬光當機立斷,用一塊大石砸向了水缸。
如果不是司馬光的急中生智,恐怕小孩早已命喪黃泉。
也正是因其能遇事靜心,且臨危不亂,才能成為一代大儒。
古人雲:「水靜極則形象明,心靜極則智慧生。」
很多時候,我們遇到事情,往往自亂陣腳,事情還未發生,惶恐已提到了嗓子眼。
其實,在危難到來之時,更應靜下心來,沉著應對。
只有心如止水,才能靜而生慧。
心有多靜,福有多深
心靜了,福氣也就來了,不在意得失,坦然從容。
《六祖壇經》曾記載:「時有風吹帆動。」 其實,不是帆動,也不是風動,而是心在動。
一切皆在心中,又何苦向外求?你若想快樂,沒人能阻止你你若心懷悲傷,也沒人能幫助你!
往後餘生,願我們能做一個心靜如水的人,讓生命擺脫浮躁,做最好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