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要做獨一無二的自己,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一樣,世間每一個人都是絕無僅有、獨一無二的。唯其如此,每個人才都有其可愛之處,都有其存在的價值,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位置。
最重要的是你擁有自己的一份信仰,並且堅定地相信它。信仰缺失是我們社會中的一個嚴重問題,沒有信仰的人們像在黑夜中踽踽獨行,不知道就會在什麼時候偏離方向。
生活就是這樣,你所做的一切不能讓每個人都滿意,不要為了討好別人而丟失自己的本性,因為每個人都有原則和自尊!
世上有兩樣東西是亙古不變的,一是高懸在我們頭頂上的日月星辰,一是深藏在每個人心底的高貴信仰。----薩特
哲人們常把人生比作路,是路,就註定崎嶇不平。能夠支持一個人不斷前行的原因,除了他的毅力之外,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,那便是他的信仰所給予的力量。
信仰作為一種精神動力,其潛力是無窮的,雖然信仰並不屬於性格的范疇,可是它卻可以激發出性格中很多不為人知的潛在能量。
當一個人心懷信仰的時候,他的一切精神力量都是為之服務的,他作出的所有決定和行動都是朝著信仰所指示的方向,而他的性格也會因為這些決定而有所改變。
《莊子·秋水》中有這樣一個故事:
有一個燕國人到趙國的首都邯鄲去,他看到邯鄲人步態優美,就自己學了起來。
結果這個人怎麼學都掌握不了這種優雅的步態,就連自己走路的習慣也忘記了,只好爬回自己的國家。
覺得他人更好就機械地模仿別人,到頭來不但成不了別人,還會迷失自己。
1929年,美國芝加哥發生了一件震動全國教育界的大事。
幾年前,羅勃·郝金斯,一個年輕人,半工半讀地從耶魯大學畢業,做過作家、伐木工人、家庭教師和賣成衣的售貨員。
現在,只經過了8年,他就被任命為全美國第四大名校——芝加哥大學的校長。
他只有30歲!
真叫人難以置信。
人們對他的批評就像山崩落石一樣一齊打在這位"神童"的頭上,說他太年輕了,經驗不夠,說他的教育觀念很不成熟,甚至各大報紙也參加了攻擊。
在羅勃·郝金斯就任的那一天,有一個朋友對他的父親說:"今天早上,我看見報上的社論攻擊你的兒子,真把我嚇壞了。"
"不錯,"
郝金斯的父親回答說,"話說得很凶。可是請記住,從來沒有人會踢一隻死狗。"
確實如此。
耶魯大學的前校長德懷特曾說:"如果此人當選美國總統,我們的國家將會是非不分,不再敬天愛人。"
聽起來這似乎是在罵希特勒吧?可是他謾駡的對象竟是傑弗遜總統。
可見,沒有誰的路永遠是一馬平川的。
為他人所左右而失去自己方向的人,將無法抵達屬於自己的幸福終點。